Axiu Blog
师,而是广场哲学家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启发在柏拉图那里是很明显的。倘若对柏拉图关于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想法来说,有一个样板,那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这么一个样板。柏拉图吸收了关于灵魂不朽的想法,之后还成为灵魂转世理论和身体是灵魂的囚笼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阿尔克迈翁没有在任何地方被提及,可是若没有对他的著作的阅读,柏拉图在《斐
阿卡德米学园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了整个古希腊世界最重要的知识中心。在这里,柏拉图将于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教育未来领导希腊世界的年轻人。 他通过赫拉克利特第一次认识了哲学,赫拉克利特神性又全能的逻各斯概念影响了柏拉图一生。他的思想导师不是他的私人教师,而是广场哲学家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启发在柏拉图那里是很明显的。倘若对柏拉图关于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想法来说,有一个样板,那么
阿卡德米学园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了整个古希腊世界最重要的知识中心。在这里,柏拉图将于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教育未来领导希腊世界的年轻人。 他通过赫拉克利特第一次认识了哲学,赫拉克利特神性又全能的逻各斯概念影响了柏拉图一生。他的思想导师不是他的私人教师,而是广场哲学家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启发在柏拉图那里是很明显的。倘若对柏拉图关于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想法来说,有一个样板,那么
柏拉图(1) | 笔记《认识世界》
Max

阿卡德米学园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了整个古希腊世界最重要的知识中心。在这里,柏拉图将于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教育未来领导希腊世界的年轻人。

他通过赫拉克利特第一次认识了哲学,赫拉克利特神性又全能的逻各斯概念影响了柏拉图一生。他的思想导师不是他的私人教师,而是广场哲学家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启发在柏拉图那里是很明显的。倘若对柏拉图关于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想法来说,有一个样板,那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这么一个样板。柏拉图吸收了关于灵魂不朽的想法,之后还成为灵魂转世理论和身体是灵魂的囚笼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阿尔克迈翁没有在任何地方被提及,可是若没有对他的著作的阅读,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对大脑的论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里,从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著作所经历的变化中,人们看到柏拉图的哲学是何等多样。这恰恰鲜明地将柏拉图同其前辈区分开来。

plato

柏拉图

关于柏拉图,我读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可靠知识的讨论
2、世界之非本真化
3、洞穴隐喻
4、理想国

对话录型文本

关于柏拉图的文本,除了少数像《申辩篇》这样的特例以及一些书信之外,几乎没有柏拉图的个人著述留传,而只有对话录。原因可能是他深受苏格拉底的哲学风格的影响—即机智的提问与诘问方式。关于这一点和孔子有点像,并且二人也处于同时代(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文字著述,因此也没发展出任何与其哲学风格相应的著述模式。关于苏格拉底,正如各种文艺作品、游戏影音中的描述,他主要是指出他人观点的不充分和谬误,很少在哲学探讨中下定论。到柏拉图这里,仅仅诘问是不够的,诘问虽然能引发他人思考,却不会有肯定的结论。他要考虑的是,怎么才能将这种“否定性”哲学变成一种奠基其他众多思想的“肯定性”哲学呢?

所以这种研究性对话方式,除了受苏格拉底的诘问方式影响之外,也许还有第二个可能的灵感来源:剧作家。在雅典,除了哲学和智者之外,人们相信有表达和宣扬真理的能力的人。而戏剧的主题就像哲学那样探讨存在的本质:我能知道什么?我能期望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人是什么?

在他的对话录中,柏拉图主要借苏格拉底与精选出来的同时代重要的人之口来阐述观点。这些人两个、三个或四个一起讨论关于神与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这一古代脱口秀演员名单读起来就像古代世界的《名人录》。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

哲学追问并非始于苏格拉底,但是苏格拉底是灵活的思想者和指挥者,他用辩证法反驳别人的观点,并在尝试达到一种新的综合中迫使其面对相反命题。

苏格拉底作为艺术形象在柏拉图那里继续存在,也继续着追问。

据说,阿那克萨戈拉的著作给青年时代的苏格拉底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可是后来苏格拉底便不再满足于唯物主义的解释。如阿那克萨戈拉所言,人类天生会行走,因为他有两条腿。然而为什么人感受到意志,或者为什么人会有企图从一处走向另一处,依据苏格拉底的观点,阿那克萨戈拉并没有对此给出解释。关于这个问题,唯物主义缺乏一种深度,这种深度首先导向对人类本性及其理性的真正洞察。它(唯物主义)虽然回答了如何,却没有回答为何。所以对人类的纯粹自然主义的考察,并不能探究他的本质。这种自然主义的考察同样无法处理所有伦理问题。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是如何做的呢?

他努力进行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友谊?诸如此类。

定义应当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我如何理性地、清除所有疑惑,来定义某个东西,它也就如此存在。通过恰当的语词定义某东西便意味着,认识事物的真实存在。对柏拉图来说,在我头脑当中恰当选择的词语与在我头脑外世界中的事物的存在之间,没有区别。如同在数学中一样,对柏拉图而言,这种语言定义要么是客观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

关于“本质”的思考

柏拉图哲学的宗旨是什么?在一些伟大的思想家那里,这一宗旨很容易说明:帮助人们过上完满的人生!为此,人们必须找到关于存在的未经粉饰的真理,逼近事物的本原。以此方式人们获得方向,且能在同自然法则的协调一致中过上一种正直的生活

因此柏拉图的目标就是改善世界!社会中许多错误的、有害的发展应当向原初逆转。

辩证法的目标是一种对事物的“本质直观”(Wesenschau)。然而正如我们在柏拉图早期著作中能够察觉到的,这一本质直观被表明是十分困难的。其屡屡失败促使柏拉图思索所有知识之获得都以之为基础的那种本质:知识自身的本质。

依照柏拉图,真的东西,就是符合理念的东西。只有理念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够进行事物的本质直观,并且看出一切可见的摹本背后不可见的原型。

根据柏拉图的看法,事物的本质存在于普遍的东西而非特殊的东西之中。单独一个勇敢或正义的行为并不决定什么是勇敢或正义。

据此,个别之物并无哲学价值,唯独普遍之物才有。而通过准确的定义才能产生概念。

遗憾的是,柏拉图对话中只有非常少的部分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即发现这种普遍的定义。虽然别人的糟糕论证往往被苏格拉底的询问祛魅,可是共识并没有达成。

可靠的知识可能吗?

柏拉图的对话,尤其是早期的对话,更多是通过其修辞的优美,而非通过重要的知识吸引人。这一阶段的对话是辩证式的(dialektisch)——柏拉图首次将这个词引入哲学。辩证的对话是论证和反驳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游戏,它最终会导向一种更高的知识。

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他的同时代人:“什么是正确的生活?”不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断定,只有当人们知道正确与错误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才能回答这一问题。他必须比苏格拉底更加深入地探究,且必须研究认识的本质。

《泰阿泰德篇》(Theaitëtos)就致力于这个独特的问题。这也是柏拉图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许多年以前,在《美诺篇》中,他以苏格拉底之口说出知识的朴素定义:一旦某个观点能被说明理由,那它就通向了认识。且知识(Wissen)是我们认识(Erkenntniss)的总和。现在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恰好背离了这一定义。而且《泰阿泰德篇》并不是早期作品。这篇对话写于柏拉图创作的中期末段——到这时,柏拉图已经为一个更好社会中的一种更好的生活提出了非常广泛的具体建议。

泰阿泰德与苏格拉底关于知识的探讨有3个阶段:感知即真 — 错误感知和错误知识 — 知识的先验性、不存在“可靠”的知识

第一次尝试

当被苏格拉底询问时,泰阿泰德借助数学表明了他对于“知识”的看法:当一个几何原理恰好同样适用于所有正方形,而不仅只适用于少数几个特殊的正方形时,那么它就是真的。因此,知识在几何学中意味着普遍适用性。

泰阿泰德开始了他首次的定义尝试:全部知识的根据是感知。那么正如我感知到事物那样,它们对我而言也是真的。苏格拉底并未信服。

柏拉图批评到,一旦一切仅以主观的感觉为依据,那么这个世界中就没有客观性。知识并不等同于意见

第二次尝试

再苏格拉底的安抚和鼓励下,他(泰阿泰德)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人们通过诸感官感知某东西。众所周知,感官能够让人产生错觉——既在发热病人或者精神错乱者那里,也在健康的人那里。

我要么信赖我的感官,放弃对绝对知识的要求。这样我的哲学很快就会走向终点。要么放弃对感官的信赖,尝试以另一种方式达至更高的洞见。这样,一个广阔的认识领域就向哲学敞开,即超感官,这是一个哲学一步步从神学接管过来的领域。

毫不奇怪,大多数哲学家在第二条小径上走了两千年之久——它为他们的重大结论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

苏格拉底对普罗泰戈拉将感觉与知识等同的清算极为高明且智慧。它堪称影响最大的,且一向是所有在感性的相对之物面前为超感官的绝对之物进行辩护的样本。

并非所有我感知到的东西我都得理解。反之,并非所有我理解的东西都基于直接的感觉!我的记忆与前理解对我的每一个在某一情境中的新理解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人类并不简单地感知到单一的感官刺激,例如声音或颜色,而是通过心灵对其进行加工。它通过诸如“相同的”和“不同的”或者“美的”和“丑的”这样的判断,来对我们的感知进行分类和评估。

它通过诸如“相同的”和“不同的”或者“美的”和“丑的”这样的判断,来对我们的感知进行分类和评估。不过“相同的”和“美的”是抽象的概念,它们不能够从感官的个别观察中获得。感官世界中没有“美”或者“相同”。但他们仍存在于我的头脑中。

那么在一个由众多事物组成的世界中,绝对之物从何而来呢?

第三个阶段 — 鸽子和蜡版

苏格拉底论证道:为何“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论断只是因为对普罗泰戈拉而言是真,就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真的?如果这句话的内容是真的,那么这句话本身就没有客观的真理资格。

感觉与知识的等同在苏格拉底雄辩的火焰中一败涂地。不幸的泰阿泰德又尝试了一个新的定义:知识的基础不是感性之物而是精神之物,更准确地说,是正确的意见或正确的观念。

苏格拉底逐条反驳:如果有正确的观念,那么因此自然有错误的观念。且每一错误的观念如同正确的观念一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事物无所知晓的人也不会犯错,对此他连思索和谈论都不能。

可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呢?一种可能性是,我使感知到的东西同错误的东西发生了关联。我凭借记忆错误地将其分类。苏格拉底说,记忆可能是一个蜡块,有不计其数的印象镌刻于其之上。所有经历过的东西都在其上留下印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果我不准确地感知某东西,那么其印记也就是不准确的。

我犯的数学错误究竟是怎么回事?计算错误并不是感觉或记忆问题。即使我知道一道算术题如何解答,也远不意味着成功地找到答案。苏格拉底在此区分了“占有”(Besitzen)和实际“拥有”(Haben)知识。苏格拉底说道:我们假设一下,我在鸽舍里占有许多鸽子。如果现在我想要从中拥有某只鸽子,那么我就必须从鸽舍中将其捕捉出来。于此存在风险,即或许我不能成功做到此事,又或许我错抓了别的鸽子。以此方式,占有知识和拥有知识就不是同一回事。

“我常常向他保证,我本来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我并不能完成作业。”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在两千四百年前就已经说过类似的东西:人们必须拥有(在掌握的意义上)知识,而不仅仅是(不管以何种方式)占有。一个计算错误就像是从自己的鸽舍里抓了一只错的鸽子。

泰阿泰德以此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的例子:鸽舍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鸽子,那么也就储存有真理和错误。然而鸽舍的例子不是这意思。错误并不就是鸽子自身,而是错误挑选鸽子。

紧接着苏格拉底又驳斥了另外两种规定知识的可能性:

数学在我们理解世界的时候充当了模型。三角形“本身”并不存在。但是三角形本身存在的想法,有助于给适用于每个具体三角形的规则下定义。那么一个合理的规则就可能是“知识”,与此相反,一个无意义的规则就不是知识。

然而这一尝试同样落空了。因为通过逻辑的联结使得无法解释的事物变得可解释,终究是胡说。如果我对事物一无所知,那么我从何得知它们之间的联结是合理的呢?在此定义尝试中,我同样需要一种先于所有其他知识的知识。结果是:我们不知道知识是什么,因为为了获得知识,我们总是必须先知道一些东西。每一个定义都在兜圈子。

《泰阿泰德篇》的矛盾

《泰阿泰德篇》获的了这样的结论,即不存在关于知识的可靠知识。这几乎与柏拉图哲学想要做的完全相反:柏拉图想要获得可靠的基础,以便能够在生活与共同生活中给人们一个好的方向。可是,如果我连什么是可靠的知识都不知道,那我应该如何前进呢?那么哲学探讨岂不是无益的了?就如没有食物的营养一样?

难怪两千多年以来《泰阿泰德篇》令学者大伤脑筋,不知道柏拉图此篇对话的意图为何。

可能唯一一位柏拉图和唯一一种柏拉图哲学或许根本不存在,这大概只是柏拉图的追随者和注释者的一个虚构。柏拉图自己应该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如同后来,达尔文(Charles Darwin)不是达尔文主义者,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的思想是极其多样和多层次的。

当人们既不这样也不那样假设的时候,可能最接近柏拉图。再聪明绝顶的人(包括柏拉图本人在内),也不能思考得完美无瑕。清晰和无矛盾是针对素朴之人的;睿智的思想是不同的。将他在40多年的时间里,那些伴随着构成动荡的人生与思想的所有错误与迷途、情绪与灵感、怀疑与坚忍而构想和写就的作品,都看作过程中的产物,这大概最接近柏拉图。

世界之非本真化

似乎伴随着《泰阿泰德篇》的结论,柏拉图接下来会推论出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不可靠,甚至不存在,要直接投靠唯物主义了。但是没有。他接着开始讨论“世界的非本真化”,即理念的世界!

世界之非本真化(Veruneigentlichung)的历史始于赫拉克利特。不过它在柏拉图那里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赫拉克利特认为,在感官可感的世界中“万物皆流变”,那些看起来存在的东西,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是他声称:在逻各斯的领域里有从我们的感官中抽取出来的世界,即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法则的领域。这里的法则,规定着所有的存在和生成。基于此,我们获得关于统摄一切的逻各斯的知识。

更加激进的是巴门尼德对世界的理解。在他看来,感官上所获得的所有经验,都没有向我透露任何一点关于真实世界的东西。因为它们仅仅是我脑海里的经验。可接触的世界不仅是易逝的,而且甚至是幻觉。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过它们只是像真理和实在的摹本一样的东西。人们应该如何准确地设想它们,他在其《第七封信》(Siebten Brief)中做了解释。

举个例子:和所有其他理念一样,圆不只是人的观念,而且“自在地”(an sich)存在着。不管有没有能够想象圆的人类,它都存在着。与在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那里相似,这些理念才是真正的世界。

这个所谓的“理念论”常常被看作柏拉图哲学的核心。但它既不是一种学说,严格地说也没有论及理念。理念这个词根本上意味着“形象”。它是我们所“看见”或“看出”的东西。但柏拉图的妙处在于,他的“理念”恰恰不能够被看出,也不能为眼睛所见。

那么依据柏拉图,什么是理念?

它不是我突然想到的随便什么东西,就是说它不是好想法或者荒唐的想法。它们是一些重大得多的东西:理念是真正的真实(die wirkliche Wirklichkeit),它隐藏于一切感觉现象背后。这一隐匿的实在性是普遍的、永恒的、不变的与理念式的。它是完美的,因此是无与伦比的“善”。它同样是无形的、无处所的,且是在诸神之上的。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并非很容易的问题。因为要是每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随手抓到事物背后真正的真实,那就不需要哲学家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