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iu Blog
些记录和总结,不能达到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想在结构和概念上理清,这些东西是关于什么的,以及遇到某些文章中一本正经引用这些内容的时候,能知道哪些是对的那些是片面的。 洞穴图 --- “洞穴比喻”出现在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家的一篇对话,即《理想国》第七章中。讲述者是苏格拉底,他的听众是柏拉图的兄长格劳孔。在比喻中,囚徒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洞穴中,面对墙壁,只能看到
第二部分关于两个重要部分:洞穴隐喻和理想国。 记录一下写文的目的:一方面如分类和标签“写作练习”、“无望写作”,重新组织大段文字大概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确实的目的。 另一方面,这些东西背后是有主旨的,能围绕这些内容,来练习和比对。通过这些记录和总结,不能达到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想在结构和概念上理清,这些东西是关于什么的,以及遇到某些文章中一本正经引用这些内容的时候,能知道哪些是对的那些是片面的。
第二部分关于两个重要部分:洞穴隐喻和理想国。 记录一下写文的目的:一方面如分类和标签“写作练习”、“无望写作”,重新组织大段文字大概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确实的目的。 另一方面,这些东西背后是有主旨的,能围绕这些内容,来练习和比对。通过这些记录和总结,不能达到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想在结构和概念上理清,这些东西是关于什么的,以及遇到某些文章中一本正经引用这些内容的时候,能知道哪些是对的那些是片面的。
柏拉图(2) | 笔记《认识世界》
Max

第二部分关于两个重要部分:洞穴隐喻和理想国。

记录一下写文的目的:一方面如分类和标签“写作练习”、“无望写作”,重新组织大段文字大概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确实的目的。

另一方面,这些东西背后是有主旨的,能围绕这些内容,来练习和比对。通过这些记录和总结,不能达到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想在结构和概念上理清,这些东西是关于什么的,以及遇到某些文章中一本正经引用这些内容的时候,能知道哪些是对的那些是片面的。

洞穴图

“洞穴比喻”出现在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家的一篇对话,即《理想国》第七章中。讲述者是苏格拉底,他的听众是柏拉图的兄长格劳孔。在比喻中,囚徒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洞穴中,面对墙壁,只能看到墙上的阴影,墙上会出现各种影子,他们会以为这个就是真实的世界。要是其中一个囚徒被释放了,他会看到阳光和真实的事物,且必将认识到,他原先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影子的世界,而绝非真正的真实。他究竟能否经受得起这一认识?也许他将会迷失所有方向,相信自己疯了。他也可能会逃回到他熟悉的幻境里,再次被拴住。

这个比喻描述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认知过程。洞穴象征着人类的经验世界,我们把凭借感官感知的东西看做真实的。但是柏拉图认为我们把真理搞错了,我们需要借助知性(超感),逃离感官的错觉世界,穿过幻境的洞穴口转身离开,达至更高的认识。

这一场景具有启发性的力量。因为这幅洞穴图比喻的就是哲学自身。柏拉图勾画了一副哲学家的使命图:尽可能引导更多的人走出洞穴,即摆脱过于人性化思维的狭隘感官限制。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完全逃脱洞穴了吗?没有,他只是比其他的囚徒多知道了一些。

“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理念和原则超然于人类的经验世界,“自在地”存在着。人们能详细地设想一个事物,因为有冷的理念、三角形的理念、椅子的理念,这些属于一般的理念。而在所有理念之上的,是善之理念,或者称为“元”理念,没有它,其他一切理念会失去灵魂。

因为善是柏拉图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结合点,它是究竟为什么值得去做哲学的理由。柏拉图认为,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都从属于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尤为艰难的问题在于,事物以何种方式分有理念。就是说:美的理念是美的吗?人的理念是人性的吗?椅子的理念是“椅子状”的吗?人们不能给出否定的回答。倘若美的理念本身并不美,那美究竟从何而来?那就是说人们必须给出肯定的回答。

在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那里,读者能迅速领会他们的思想是关于什么的,然而关于柏拉图的“学说”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

所以当有人希望有人能够一劳永逸地、负责任地解释清楚柏拉图关于“理念”所设想的内容的时候,往往描述不清楚。因为不存在这样一种”理念论“,取而代之的是常新的样式和外表。

在柏拉图的晚期作品中,柏拉图甚至采用全新的概念,并借此再次更改他的理念纲领。他突然不再谈及事物“分有”理念,而是把理念称作原型,人类世界的事物都是这一原型的“摹本”。据此,一个勇敢的人不再分有勇敢的理念——就好像他尝过它的味道——而是试图用他的行为去接近勇敢的理念,去模仿(mimesis)它。

如果从编程思维理解,理念相当于一个一个的”类(class)“(抽象),真实的事物相当于”实例(instance)“,就是类的实例化(具象)。在后期的时候,直接用了原型(prototype),类似于object,属于更高级的抽象了。

对社会的不满

理念论就像一块沉重的墓碑凌驾于柏拉图的身后名声之上。今天人们想到他时,就会想起他将人类经验世界视为非本真的。

柏拉图与定义、表象和理念较劲了四十年。他一定已经认识到,最下方的地基到处都不够稳固:感觉只能以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数学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固定的位置,我们想要经由一种真正的真实性带入经验的所有东西,终究还停留在空想上。

那时,柏拉图身边的世界改变了。在他眼中,雅典在道德上在堕落,需要一个“惊人的计划”,根本的革新,从零点触发构建全新的秩序。

我们这个时代正直的公民乐于展现自己是如何忙碌,而雅典公民则通过闲暇使自己显得高贵。通过生意赚取金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与之相反,依靠奴隶的工作来生活是值得尊敬的。在希腊最早期高度文明的时期,奴隶制已经普遍,在其他地中海地区也并无不同。到了柏拉图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实行逾千年。

对于这种贵族式的主人伦理的良好内核,柏拉图明显没有异议。如有些智者所讲,废除奴隶制的需求对柏拉图而言完全是陌生的。他的敌人是商人和放贷人,也就是早期资本家,如果人们愿意这么说的话。按柏拉图的观点,这些人的生意就是欺骗。正如关于法律的对话(《法律篇》)中所说,他们的成功就是每个社会道德终结的开始。

所以,他认为,一个善的且有道德的生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贵族式的。

传统上层社会普遍蔑视市场。在这一点上柏拉图也不例外。除了田间劳动,所有其他工作都被禁止。

自由公民的公共道德因而就有正反两面。属于反面的是,买卖和金钱经济对于上层社会而言绝对不像他们的公开姿态所表现的那样陌生。

理想国

金钱和荣誉可以兼得吗?拥有很多金钱在道德上是好的,或是坏的吗?因为富人更容易说真话,并且总能够偿还欠下的债务,所以他的财产有助于正义?这些问题开启了西方历史上第一部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理想国》,柏拉图关于国家的一篇涉猎广泛的对话。

理想国构建了一个虚构的国家,在这里最高统治者为哲学家,从上文可以看出来,柏拉图对于哲学家是寄予了高度责任的,他认为只有哲学家能带领大家走出洞穴,认识到本质,也能了解真正的“正义”,他们能达到智慧和德行的完美统一。

人民分为了守卫者和劳动者。守卫者拥有战士精神,保卫国家安全;劳动者负责创造股价财富。

而财富,在理想国里是公有的,所有人分享资源和财富,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教育,在理想国是所有人都应该接受的,而不仅仅是一些特定阶级。除了本身阶级特点的教育(例如守卫者侧重战斗技能、战略思维等专业教育),所有人都要接受道德和哲学方面的教育,提高思想素养。保证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比起说国家构成体系,《理想国》更多地讨论的是伦理学,也就是对灵魂的照料。快乐的(爱智)灵魂和理想城邦构成是类似的,脱离对于名誉、利益、不受控制欲望的枷锁,即达到善和“正义”。

正义
一开始他反驳了格劳孔聪明的建议,即人们不是为了正义而正义的,相反他们合乎道德地行事,是因为他们许诺由此能得到赞赏。这种观点本来就指引了方向。

现代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心理学今天恰恰就由此出发,而非其他,即便他们不可能以柏拉图为引证。因为这种观点要证明的,并不是柏拉图的这个观点,而恰恰是其反面。

但对于柏拉图来说,正义首先是我同自己约定的某种东西。正义的人不会相互攀比,正义是心地善良。个人只有正义地管理各种感官欲望协调工作,才能有节制,才能感到幸福。

将好的且正义的行为视为同自然协调一致的行为是定义伦理学的一个十分特定的形式。后来的哲学家将其划分为自然法伦理学一类。

对于一个像柏拉图一样的自然法伦理学家来说,正义是灵魂的一种客观状态,人们通过诸多努力能达到这个状态。人们必须试着尽可能深地分有正义的超凡理念。如果我们在自身中拥有很多正义的理念,就能感觉到我们灵魂力量的一种和谐。

在柏拉图及其同时代人的设想中,最重要的无外乎:在同自身的协调中幸福地生活!对此,内在的正义是一个绝对必要的前提。不能在道德上与自身达到一种纯粹状态的人,灵魂深处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或者如柏拉图以惊人的精准性所表达的:比起不正义地活着,我正义地活着时,我的生活会“729倍”地舒适。

对理想国的反思

但是,柏拉图的伦理学不是关于公平的,也不是关于作为原则的正义的。行为事实上是否展现了好的结果,它是否成功或失败,这个问题柏拉图也不真正感兴趣。人们应该出于正义的动机而行事,因为这对过上好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帮助。

这种正义的准绳是一个不可改变地预先给定的自然。如果灵魂相应地井然有序,它就是正义的。如果世界形势同自然秩序协调一致,该形势就是合法的。此外,柏拉图对许多古老的贵族伦理价值未加改动:生活就是战斗和竞争,这被毫无争议地设为前提。甚至道德上的卓越的获得,似乎还与超越他人有关。

所以说,柏拉图的伦理学是高傲且私人化的,理想国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上。

想象这样一个城市,其中的一切都被整理得像一个幸福的人的灵魂。每个人都从事那些他们最有天赋的事,并处于尽可能最好的位置。和谐悬居于一切之上,正义遍布所有共同生活的活动之中。对于柏拉图而言,这样一个地方就是“理想国”。

直至今日,关于理想国是什么,一直被长久地讨论着:是一个理想,是一座在模板中摹画的可能在每个灵魂中发生的“灵魂之城”吗?或是一个有待实现的政治乌托邦?阿里斯托芬则问道,理想国里存在多少幻境?其中有多少被完全严肃地视为未来现实社会秩序的模板?

或者可以把柏拉图视作温和的极权主义之父,即一个思想专政的发明者,这种思想专政强迫每个人接受现存的秩序并由此成为“善的”和“正义的”?理想国最终会是一个反乌托邦、一块既成的噩梦之石吗?这个理性王国之梦生出的会不会是一个怪胎?

外:神话的作用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神话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神话是对于“为什么”问题的传奇式回答,能对一个更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神话是对于理念的描述,它们隐藏于一切感觉现象背后,是完美的,因此是无与伦比的“善”,同时也是无形的、无处所的,且是在诸神之上的。这种理念的存在是超越个体意识的,是存在于人类精神深处的普遍真理。

什么是神话?我们记得,神话是对为什么这一问题的传奇故事式的回答。这一回答通常以绚丽的故事的形式出现,它据说是“真的”,尽管人们不能合理地论证其真实性。

神话不只是非理性的——它还要成为非理性的。

我应该如何合乎逻辑地解释,为什么人需要爱?今天我们也依然无法在逻辑上,而是在心理学上来解释这种爱的需求。这同样适用于我们驾驭灵魂马车的技巧。不是古老的逻辑,而是历史上非常年轻的心理学在此继承了神话的遗产。心理学是没有诸神的神学。以前是宇宙及其不可理解且难以说明的事件,如今是我们心灵的宇宙。

如同定义一样,神话也是工具。它们都能对一个更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且当定义以理性根据保护思想大厦时,神话给予它一种绚丽多彩的粉饰。在思想体系的平衡中,它们完成不同的任务。定义理性地说服,神话则感性地说服。这两种情况都与真理有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使人们明了,也就是说它们是显然的。

Comments
avatar-hash
芋泥苑
你写得非常清晰明了,让我很容易理解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