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许多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行为模式,有好有坏(投资者角度通常是坏的),比如为什么会迷信市场预测,为什么已经亏钱了却不舍得卖等等。作为补充说明,作者补充了翔实的实验记录,有耳熟能详的小白鼠多巴胺实验,也有不太熟悉的大脑区域实验和社会学实验,读起来不至于让人昏昏欲睡。而且时不时用亏钱的金额和百分比来刺激一下,让资金敏感的我感受到一些小小的震撼。
第一章 神经经济学
如果你想让你的大脑在投资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那么你就要了解大脑,进而优化思维,否则永远无法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优化投资,首先就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知道情感与理性并能调节他们,避免“人性的弱点”导致决策失误。
看下面的问题,思考当你在做关于钱的决定时,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 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低买高卖,然而,我们经常高买低卖;
• 每个人都知道打败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 每个人都知道,华尔街那些自诩投资策略大师的人无法预测市场走势,但投资者仍然将那些在电视上发表预测的金融专家说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在心;
• 每个人都知道恐慌性抛售是个坏主意,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宣布每股赢利23美分,达不到市场预期的24美分,那么在一分半钟内,该公司的市值就可能暴跌50亿美元;
• 每个人都知道追逐热门股票或基金肯定会引火烧身,但每年仍有数百万投资者飞蛾扑火。
看起来这些行为都很荒谬,而且并不能用一两个例如“贪婪”、“愚蠢”这样的词来概括。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犯类似的错误,其实是大脑,在驱使我们去做这些不符合逻辑的事情。简而言之,在投资过程中,大脑远非我们喜欢伪装出来的那样连贯、高效及遵循逻辑。
但这些事情从情绪上来看,却完全行得通。这并不会让我们失去理性,而是让我们更富有人性。无论你是管理着数十亿美元资产的职业投资组合经理,还是拥有6万美元退休金的普通投资者,你进行的投资,都是对概率的冷静计算与收益带来的兴奋、损失带来的痛苦这些本能反应相结合的结果。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说:“财务决策并不一定与金钱有关。还有一些无形的动机,比如避免懊悔或获得自尊。”进行投资需要你根据过去的数据来做决定,而你对未来风险或回报的预感会让你充满希望、贪婪、自负、惊讶、恐惧、惊慌、懊悔和幸福。
即使不看这本书,我们也能推测出结论,当你能有效控制你的情感时,会得到最好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感性是投资的敌人,也不意味着理性就能带来好的财务决策。这本书在探讨你的“投资本性”。
第二章 思考与感觉
第二章主要在讨论生物本能和一些模式幻觉。生物本能,主要是丹尼尔卡尼曼的“快慢思考”,即大脑优先用直觉解决问题,之后才是分析思考,而且反思系统也不是绝对正确的。模式幻觉,指的是人类大脑倾向于在随机事件(股市、赌场)中寻找模式(如“赌徒谬误”),并且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人有两个大脑系统
反射系统是直觉,快速反应的;反思系统是分析,缓慢的。大脑的反射系统是默认系统,即默认首先动用直觉来解决问题,反思区域可以说是“后备机制”,即进行分析思考的神经回路。
比如,基金公司几乎总是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推出新基金,从一开始就以便宜的价格吸引新投资者。一旦你的直觉抓住一个数字,思维就会被这个数字卡住,就好像思维被它涂上了胶水一样。这叫数字的锚定效应。
正是由于数字的锚定效应,房地产经纪人通常会先给你看市场上最贵的房子,然后其他的房子相比之下会显得便宜。加上滔滔不绝的让你接收大量的信息,无暇反思,“意志薄弱”的人可能就被忽悠下单了。
下面有几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豆形软糖综合征
小碗里有10颗软糖,的红色软糖占总糖的10%,大碗里有100颗软糖,红色软糖不超过9%。人们选择从哪个碗里挑红色软糖呢?
我会大碗里挑,因为直接认为糖多,捞到红色的肯定概率大啊。
但是使用反思系统进行分析思考的人总是会从小碗中选择,因为成功挑出红色软糖的概率一直是10%,而从大碗中挑出红色软糖的概率永远不会超过9%。
对于上述现象,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分母失明”。虽然他们看不到分母,但每一个分数都有分母,都表现为:分子/分母。
但是分子的变化是很显著的:1颗糖和9颗糖。这是反射系统对于表象的快速反应。但是反思系统才会关注到分母比例。这是人的本能。
套用到简单的投资上来说,你的每一项投资的影响都可以用下面这种方式来表现:收益或损失的总额/你的财富总额。
在这种基本的“投资分数”中,分子经常波动,且波动幅度很大,分母则变化得很慢。
比如你的净资产是20万美元,昨天你的股票市值没有任何变化。如果今天涨了1000美元,那么你的投资分数的分子马上从0涨到1000美元,分母从20万美元小幅上升至20.1万美元。从0美元到1000美元的飞跃是非常形象生动且令人兴奋的,而分母从20万美元到20.1万美元的变化几乎不会引人注目。
但重要的是分母,因为这才是你真正拥有的钱。毕竟,你的财富总额比它在某一天的增减要重要得多。
选择投资顾问
无论何时,当你面对面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时,依靠直觉可以让你避免过于冷静理性。诶?前面不是说要避免使用感性吗?这里怎么反过来了。因为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否与自己合得来,得依靠反射系统。
比如,如果你选择一位股票经纪人或理财规划师来帮你管理财务,那么主要根据此人的专业资历来做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他可能有各种头衔,MBA、CPA、CFA等。但是仅凭学历或专业资格就选择财务顾问,可能会让你找到一位技术上有能力却与你合不来,而且在市场走向极端时无法帮助你管理情绪的人。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哪个人更高尚,更契合你的个性,那么就选择这个人。
所以,要知道反射系统什么时候会占据上风
另外一个场景,我选择完理财顾问了,现在要分析整个行业。这需要进行大量的反思和研究,由于数十家公司提供各种相互竞争的产品和服务,很难对整个行业未来的盈利状况做出客观预测。但反射系统会接收到更简单的信息,比如,“油价正在飙升”或者“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这很容易分散你的注意力,使你无法开展更加详细的分析。这时候你的反射系统占了上风,让反思系统无法专注发挥作用。
这就是“感觉”:什么令人激动,什么能产生最生动的画面,你的感觉就使你最容易接受它们。然而,当大多数人依赖这种反射性思维时,最终会蒙受巨额损失,而不是获得巨额利润。而经过充分调研,研究清楚了行业竞争格局、盈利预测等指标之后,通常会获利。
当金融市场波澜不惊时,这种反思系统的判断比反射系统的直觉更容易占上风。因为反复震荡没有什么好机会的时候,人容易沉下心来研究基本面。
但是,当牛市带来高得惊人的回报,或者当熊市造成令人沮丧的损失时,反射系统就占了上风。
如何决策
作者提供了两种方法:优先证伪而不是证实。多维度评估,延迟决策。
证伪
不要仅仅证实一种说法,而要先试着去证伪。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反射系统认为,证明一个论断的最好方法是不断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但要更加确定它是正确的,唯一的方法是更努力地寻找证据去证伪。
用常识征服你的直觉。一般来说,视觉和听觉会激活你的反射系统,而文字和数字则会激活你的反思系统。
多维度评估,并延迟决策
学会把直观信息转换为数字,激活反思系统。媒体很喜欢通过“攀升”、“跳涨”等很激动人心的词来描述股市活动,投资者就会觉得这种上涨将继续,从而买入。如果把“攀升”转换为“涨3%”,通过信息重塑,就会极大的缓冲这种情感上的冲动。
像青蛙一样,人类天生就对运动感到兴奋。隐喻的情感力量表明,你永远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别人给你的包装好的信息。相反,你要确保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打开这种信息的包装,你要问这样的问题:
1.如果以不同的、更长的时间段来衡量这笔投资,它会是什么样子?
2.这只股票或基金与其他类似投资及市场指数等客观基准相比表现如何?
3.根据它过去的业绩记录,像这样的投资什么时候会表现不佳?
4.过去的业绩并不能预测未来,那么如果按照年费和税后回报等至少同样重要的标准去衡量,这种投资的表现如何呢?
一旦通过反思,冲动投资就会被暂时按下。如果还不行,可以试试**推迟决策,**即当你情绪高涨时,不要急于做决策,先休息一下,避免以后后悔。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诺伯特·施瓦茨(Norbert Schwarz)表示:“大脑的反射系统会根据当前情况做出反应。你的情绪会影响你的一时行为,但你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可能远远超出这一刻。”
提前做功课能让你在其他投资者惊慌抛售时,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如果你是一个认真的股票投资者,你应该购买你所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如果这些股票突然变得便宜了,那就买入。
当市场对你眨眼时,你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如果一只股票因为坏消息而遭受重挫,它可能会永久下跌,也可能只是暂时反应过度,晚些时候就会反弹回来。提前做好投资功课,你就可以随时出击了。
第三章 贪婪
这是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章。这一章讨论了赚钱的预期(不是赚钱)如何印象投资者的大脑,即对收益的过度预期。
在你买了一只股票之后,你会高度关注它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你的想象力会令你非常兴奋,但结果往往不那么令人兴奋。财务收益预期会让你大脑的反射系统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多巴胺在这个阶段大量释放,驱动注意力集中于短期收益的可能性。在预示奖励的线索出现之前,尾状核中的神经元就已经开始活跃了。尾状核是管理这种预期的区域,它是灵长类动物大脑的中心区域。
投资者会不断冒险,忽视可能的风险。人们会为了这虚无缥缈的可能性,付出超过预期的资金投入。但是期待总是美好的,但是它现实总是有落差的。一旦期待落地,预期就实锤了,投资者就会因为“预期疲劳”转向担心未来,市场从而冷却下来,股票下跌。甚至在涨幅不及预期的时候,股价也会下跌(后面会详细说明)。
华尔街最古老的格言之一是:“在谣言中买进,在消息中卖出。”,初看以为是一种典型的投机者思维,但是如果加上上面说的“心理预期”,这句话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当聪明的投资者们普遍认为某件大事即将发生时,股市就会上涨。然后,一旦公众得知这一好消息,精明的投资者就会高价脱手,股价就会下跌。人们集体表现并没有大多数人说的那么睿智超脱不同凡响,反而像一群被消息控制的提线木偶。
风险
1.“赚多少”高于赚钱“概率”
前面提到过”分母失明“,即本能关注赚多少而不是概率。试想一下,彩票的头奖是1亿,公布的中奖概率从一千万分之一,到一亿分之一,你买彩票的激情会降低9成吗?金额是一种基本奖励形式,在反射系统中快速识别,你会对一亿美元有生动的想象,但是不会对一亿分之一这样的概率有本能的认知。这几乎不会引发情绪波动。所以,拉高金额,比拉低概率,更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2.记忆偏差
人们很容易关注大涨的股票,总是有一些股票让人变得富有(比如巴菲特之于可口可乐),仿佛找到这种股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放到大市场里,这只是沧海一粟,孤注一掷投入通常会伴随高风险。但是人们很容易忽略这种风险,即使前面有无数人踩坑,后面还是会有人前赴后继。
控制你的贪婪
怎样才能让大脑的预期回路避开财务困境呢?首先要意识到你的预期回路会失控,这就是它的一种工作方式。
1.质疑诱惑
在华尔街,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
一项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越高,你应该问的问题就越多。从这些问题开始:
为什么知道这个伟大投资的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这个秘密呢?
为什么这个难得的投资机遇偏偏降临到我头上呢?
此外,千万不要,我重复一遍,千万不要根据一个你从未见过的经纪人主动打来的电话进行投资。
你的搜寻系统是由发大财的感觉激发的,这种感觉会妨碍你计算发财的概率。
千万不要,我还要重复一遍,千万不要回复一封不请自来的鼓励你投资的电子邮件,对这种邮件,直接删除,不要打开。
2.限制风险敞口
要知道**,虽然发现过去一直上涨的股票很容易,但要发现未来继续上涨的股票就难多了。**
不管它涨多少或跌多少,永远不要在投机性账户上加大赌注。(尤其重要的是,当你的交易行情很好时,要抵制住加大赌注的诱惑。)如果投机性账户赔了,就关掉它。
你也应该为投机性交易设定一个上限。将至少90%的资金投入低成本、多元化、涵盖市场所有类别股票的指数基金中。投机交易的比例最高为10%。
把你的“应急钱”锁起来,把钥匙扔掉。如果你不能阻止自己在市场上冒险,那么至少要限制一下风险水平。
减少查询次数的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每天查询得多么频繁。
3.控制暗示与惯性行为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心理学家霍华德·拉克林(Howard Rachlin)指出,戒烟的第一步最好就是每天尝试抽同样数量的香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贪得无厌的机会越少,你预期的满足感越小,那么你的自控能力就越强。
如果你发现自己痴迷于在网上查看股票价格,那么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的历史窗口来计算每天查询股票价格的次数。
要控制暗示带来的诱惑,另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在你买入或卖出一只股票之前列出一份清单,写上每项投资必须达到的标准。
后续
后面还有两部分,首先是理论基础和核心(四、五章),然后是一些心理建设。